学习培训
首页 >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该怎么办(没有梦想很迷茫怎么办)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该怎么办(没有梦想很迷茫怎么办)

有的人,30岁的年龄,却活成了60岁的样子。正值事业高峰期,却像极了老年生活。

朋友小L,家里条件不错,收入也还行,但每次见他都是身心疲惫的样子,周末不是葛优躺追剧,就是睡到中午才起床。

也曾多次听他说想改变,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又迟迟没行动,他总跟我说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日复一日,每天焦虑疲惫,却又毫无改变。

真的应了那句话,有人把1年过成了365天,有人却把1天过了365次。

其实小L这种情况并不少见。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心理健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曾在其主题演讲《买椟还珠的时代与空心病》中提出:

“超过30%大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40.4%的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徐凯文教授将现代年轻人的这种“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的心理现象,称为“空心病”。

很清楚自己要改变,要有目标,但又对身边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没有动力,也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曾经我也深受这种状态所扰,那段时间颓废至极又痛苦挣扎,最终通过阅读学习以及在他人的帮助下,才逐渐走出来。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引发空心病的原因如何摆脱空心病状态,聊一下空心病这个问题。

01

引发空心病的根本原因: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我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把事情做好,对工作有掌控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信程度更高,所以大都积极乐观,乐于去做高成就感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坚信自己无法改变所处困境,经常自我否定,甘于按部就班地做些简单的事情,就算明知需要改变困境也不采取行动。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对过程毫无掌控感,不敢行动。

我们愿意做出某个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这个行为能产生的结果有期待,二是我们认为过程是可控的。但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就算明知结果是美好的,也会因过程不可控而不敢行动。

比如自己明明很喜欢跆拳道运动,但因为缺乏自信,很容易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学不会,所以就不会尝试学习,直接放弃掉。

空心病状态的人之所以容易缺乏快感、情绪低落,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心无力,就算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其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对结果失去期待,不愿行动。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不够自信,因此更喜欢选择那些看起来被他人证实过的选项。甚至明知这种选择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会欣然接受,不愿意去面对有挑战和难度的事情。

久而久之,选择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而自己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就会逐渐觉得这个结果与自己无关,也毫无意义。慢慢的,就会变得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所以,既对过程没掌控感,又对结果没期待,最终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很容易陷入空心病状态。

02

3点建议,助你摆脱空心病状态

看起来空心病不是病,但我们的心理会因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而感到痛苦。前面我们分析了引发空心病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聊一下如何摆脱空心病状态。

1、善用积极框架:“怎么说”远比“说什么”更重要

空心病状态的人,主要在于更容易从悲观角度看待问题,很多事还没开始,自己就缴械投降了。同样面对开会讨论问题,别人讨论得兴高采烈,自己却毫无参与感,内心的潜台词是:“反正这些想法又无法实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因为我们喜欢下意识用消极悲观的方式来描述问题。更深一步,这种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导致自己的行动也不积极。

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得先从自己描述问题的方式做起,通过改变表达方式来影响思维模式。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一个关于语言表达的框架效应:

针对同一个问题,两种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如果描述中带有更多积极词汇或因素,叫积极框架。反之,叫消极框架。

这两种不同的框架,不但影响他人的决策判断,更可以影响我们自己的的思维模式。经常使用积极框架,会更加乐观,面对困境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且也有信心能够解决好,这样我们便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而经常使用消极框架,则会更加的悲观和容易自我否定,进而不愿意行动。

举个例子。满分100分的考试,60分合格,假设我们得分为50分。消极框架表达为:“自己都这么努力了,居然还差10分”。积极框架则是:“还不错嘛,距离过关只差10分了”。

虽然“只差”和“还差”仅一个字的区别,但“只差10分”说明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继续努力就可以达到。而“还差10分”则说明自己非常努力但结果不如人意,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从上面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事情用两种框架描述,我们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多用积极框架描述问题,改变自己消极悲观的思维模式。

当下一次思考问题做选择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做:

这样,我们便可以逐渐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思维,进而获得采取行动的力量。要知道,只要行动起来,空心病就好了一半。

2、学会成长型思维:培养兴趣而不是找到兴趣

生活中,我们常说如何找到兴趣,但少有人会说培养兴趣。我们会认为一定有某个东西是自己的兴趣,只是还没找到而已。职业规划,要找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交叉区;恋爱结婚,要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异性。

但你会发现寻找的过程是痛苦的,很难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处于空心病状态的人,更难以接受这种寻找兴趣的痛苦过程,结果就直接放弃了,最后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

我们应该明白,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找到的。

《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认为兴趣是找到的,大都是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兴趣是天生的,就那么几个。一旦面对问题稍有不顺时,就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兴趣。

成长型思维的人,觉得我们在兴趣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成长。遇到挫折时,并不会怀疑这是不是自己的兴趣,而是尝试解决问题。

我在刚开始学习尤克里里时就认识了一些固定型思维的同学,我们一起在群里打卡练习,但很多人一两个月后就退出了。

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练习一些比较难的节奏型或和弦时,一旦攻克不下来,就开始怀疑尤克里里是不是自己的兴趣,紧接着就去找其他的“兴趣”了。

正因为我们不停地寻找兴趣,结果屡屡受挫,最后连找兴趣的热情也丢了。

所以我们应该用成长型思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而非不停地寻找兴趣。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明确刺激事件。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事件容易激发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并以一个旁人的角度去观察它,但不评价它。

比如当我们面对某个困难时,耳边可能会想起:放弃吧,还是做些简单的事,何必受这个苦。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白这是固定型思维出现了,然后用心观察它会如何影响自己。

第二,接受固定型思维但也教育它。感受到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后,我们还得让自己接受他。然后告诉它:虽然你的出现是为了保护我,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不如接受挑战,受挫折后也可以继续前行。

第三,每天制定目标养成习惯。最后,我们还得为自己制定一个成长型的目标,每天早起后提醒自己,两种思维的自己有什么不同,然后思考今天的成长型思维计划是什么。

当我们下次再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成长型思维,改变自己提前退出的想法,让自己一步一步的培养兴趣,逐步找到目标和方向。

3、改变评价方式:从外部动机转为内部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曾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我们做某件事的动机分为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所谓内部动机,是指一个人专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状态,自主探索,愉悦感和满足感都来源于事物本身。而外部动机,则特别关心他人的评价以及行为之后可获得的奖赏,做事的原因常常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金钱和权力等外部因素。

所以持有外部动机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苦恼:自己昨天说的那句话他到底会怎么想啊?领导对我的评价怎么样啊?这个项目完成得这么好,会加奖金吗?

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评价都是需要他人评价,标准也是他人制定的。然而一旦评价结果与自己预期有差距,就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但内部动机的人就不一样,他们享受的是做事的过程,看待结果也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所以无论别人如何评价,都不会影响自己做或是不做的决定,更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在感受。

可口可乐公司曾做过一个关于改变口味的市场调查,调查显示只有10%-12%的人不接受,也就是说一大半的顾客认为可以适应新口味,然而等可口可乐公司改变口味之后,销量却大滑。

虽然这是一个商业案例,但同样也说明一个道理:一味的关注外在评价,会失去自我。

所以我们需要减少外部评价,多关注自身能力和工作本身。做决定前,问问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之所以做某件事,是自己想做,还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或外部奖励?

比如用阅读举例。如果我们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在他人面前看起来博学,又或是为了提升能力升职加薪,这都属于外部评价方式。

真正的内部评价是享受阅读的过程,喜欢沉浸在作者思维的那种氛围。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坚持阅读,就是因为一开始自己的动机有偏误,阅读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显得博学,也没有升职加薪,就不干了。

对于空心病状态的人来说,能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动机,凡事因内部驱动而行动,便可以找到做事的快感,不至于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行动。

03

总结一下

我们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候,有的人可以很快的调整自己,重新上路。但也有人却逐渐让自己陷入了空心状态,越迷茫越不行动,越不行动就越迷茫,进而有种陷入绝境的感觉。

当我们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迷茫的时候,希望这3个小建议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1、善用积极框架:“怎么说”远比“说什么”更重要

2、学会成长型思维:培养兴趣而不是找到兴趣

3、改变评价方式:从外部动机转为内部动机

展开剩余60%内容 »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该怎么办(没有梦想很迷茫怎么办)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